2020-10-14

疏通经济血脉 扩大双向开放

(《解放日报》10月13日第227期第9版,思想周刊,作者:上海国际集团总裁 刘信义)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世界经济低迷,一些国家经贸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调整的可能。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步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速转变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

在关键时间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作出的新谋划、新布局。基于这一战略要求,上海提出“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方面,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支撑,将带动更广阔的全国大循环;另一方面,今年是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决胜之年。面对新格局、新起点,上海将肩负起疏通经济血脉的重任,扩大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朝着更高目标迈进。

金融中心建设站上新起点

2009年4月,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经过不懈努力和持续发展,上海形成了较完善的金融中心框架体系,具备了较齐全的金融中心基本功能。

国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重大进展,金融市场影响力不断加大。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黄金国际板以及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债券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再保险业务等陆续启动,A股相继被纳入三大主要国际指数,中国债券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

不断加大金融创新改革力度,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机构体系更加健全。特别是,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启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上海金融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市场规模和机构体量不断壮大。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达1934万亿元,是2009年的7.7倍;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12.7万亿元,是2009年的4.8倍;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646家,较2009年增加660家……

根据英国智库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位列第3。这是中国内地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初具规模,但与国际一流金融中心相比仍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

比如,金融产品不够丰富,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建设存在短板。上海期货市场上市品种有20余个,美国期货市场却已上市500多个品种。又如,国际投资主体和发行主体的参与度偏低。股市方面,上交所流通股中境内上市外资股份占比0.37%,而伦敦、纽约的境外上市公司比例分别为16%和32%;美国股票市场的境外投资者比例在25%以上,上海则不到2%。债市方面,境外机构在中国发债的存量占比0.03%,美国的数据为10%。再如,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还需继续深入推进,金融交易信息相对不够及时和透明;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营商环境、法制建设等方面仍需完善。

与国家要求、上海战略结合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正确理解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国际金融中心应该是交易的中心,而不一定是监管中心或金融机构聚集地。金融中心的作用,应更多地体现在金融市场上。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与监管政策息息相关,但其地位的确立更多取决于金融交易与服务的扩张、繁荣。

当前,上海在金融市场的深度、流动性以及衍生品交易、定价能力等方面,与纽约、伦敦等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金融机构的聚集和壮大是基础,扩大市场规模、创造好的市场环境、建立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推动市场高质量发展应当成为下一步努力的主要方向。

金融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国际金融中心往往具有极强的规模效应和广泛的金融辐射效应。事实上,不少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就是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对准国际市场需求而大获成功的。例如,迪拜通过服务和发展亚欧之间的转口贸易而成为金融中心,新加坡也是以服务于大量的海上贸易、转口贸易而发展起来的。

上海一手牵起长三角、一头连着太平洋,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会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有着特殊的节点和链接作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以中国经济为依托,充分覆盖亚洲,广泛辐射全球,打造真正国际化、开放的、具有全球水平的金融中心。

其中的一大关键之处在于,将金融发展与国家要求、上海战略进一步结合起来。要在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进程中,确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国内不可取代的地位、在国际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对内,加强对长三角区域的金融辐射功能,促进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建设的联动;对外,以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为窗口,进一步对接海外市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上海成为全球人民币投融资中心、人民币相关金融产品的定价中心等,协同国家战略增强上海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金融科技助力“内引外联”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在发展金融市场,为更广阔的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第一,进一步丰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金融衍生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汇率和利率双向波动加大,预计未来境内外投资者利用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的需求将显著增加,有必要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与服务。

第二,稳步开放市场投资主体、发行主体准入。近年来,上海各要素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但要建设成为一流国际金融中心,还需进一步开放面向国际投资者的投资渠道、额度、产品、交易场所。同时,对国际发行主体要进一步开放准入,让更多合格投资者、各类金融产品的发行主体进入上海。

第三,加大金融交易信息开放力度。金融市场的信息要实时、更大限度地向投资者开放。在资本市场信息透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信息充分、实时发布的工作力度,促进金融交易服务完善。

第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与国际接轨,进一步规范金融专业服务。比如,进一步构建规范的金融专业服务,完善法律、审计等中介服务体系。又如,基于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把上海打造成为人民币相关产品的全球定价中心、交易中心、管理中心,吸引更多全球优秀的金融机构聚集。

第五,推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科技为金融赋能已成为提升金融业能级的重要突破口。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更是大大加快了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在新发展格局下,金融科技将助力打通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梗阻,打破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形成“内引外联”的畅达循环。上海要强化金融科技在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中的应用深度与广度,在业务、产品、信息等方面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金融监管也要迎头赶上,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穿透式监管、实时追踪资金流向,从而提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