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滇东南贫困县的文化扶贫探索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作者 许伟明、李亚蝉 云南文山报道
汽车颠簸在海拔2400多米的山路上,我们随同上海国际集团旗下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国资经营”)来到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曰者镇出水寨村。自去年起,上海国资经营在市国资委的统一部署和上海国际集团的具体安排下开展“双一百”村企结对精准扶贫行动,对口帮扶出水寨村。
与云南省众多贫困村一样,出水寨村所处的丘北县正在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这里的扶贫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是,多数贫困村落的经济基础是传统的种植业,创收增收速度不容乐观,如何让这些贫困地区的人口更快、更好、更稳地脱贫呢?
上海国资经营把视野投向当地的文化资源,试图帮助这些沉默的资源闪光,并转化为扶贫发展的潜能。丘北县虽然经济贫困,但由于少数民族众多,当地以非遗为代表的文化资源颇为富饶。
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不同的帮扶主体和被帮扶对象各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有效帮扶应该促进两者资源的深度对接。基于这一背景,一家国有企业,在一个贫困县的文化扶贫探索,便具有了独特的启示意义。
一、结缘出水寨
很多人对云南的印象,主要来自丽江、大理等旅游城市。而出水寨村却是另一个云南。
文山州位于滇东南,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地区,全州一半以上土地是地形崎岖的岩溶区,交通闭塞、对外交流困难,加深了贫困的程度和扶贫的难度。出水寨村,只是文山州的一个缩影。
在国家部署下,上海和云南已建立21年的结对帮扶关系。随着精准扶贫战略推进,上海市在2018年部署“双一百”村企结对精准扶贫行动,以云南省和贵州遵义市遴选的252个深度贫困村为对象,动员组织100家市属国企、100家在沪民企分别结对100个左右贫困村。其中,在市国资委的统一部署和上海国际集团的具体安排下,上海国资经营与出水寨村结成了对口帮扶伙伴。
上海国资经营的一名扶贫工作人员说,第一次来到出水寨时,村里严峻的扶贫形势给了他很大冲击。“很多我们觉得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这里还没有解决。”最直接的是,名为“出水寨”却缺水。还有,村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仰赖传统种植业,中小学生辍学情况较严重。
基于对出水寨村情的认识,上海国资经营对出水寨的帮扶围绕“扶贫必须先扶志”、“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理念来开展,并落实为爱心衣橱、爱心书屋、爱心超市、教育扶贫、消费扶贫、党建联建等项目。其中包括直接向村民采购南瓜籽、鸡蛋、干蕨菜、小花豆等农特产品,帮助当地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户贫困村民拓展销售渠道,增收创收。在2020年底前,这类采购总共将开展8期。“爱心超市”项目也是改变直接发放物资的常见做法,转而鼓励村民参与社会活动累计积分,凭积分兑换扶贫物资。
在教育扶贫方面,上海国资经营在当地设立奖助学金,激励当地学生努力学习,从教育上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公司职工捐赠的800多本图书,组成了村小学的“爱心书屋”,缓解了小学课外读本匮乏的困难。
当然,出水寨还有很多丰富的资源等待被发掘利用。这是一个壮、彝、苗族少数民族混居的村落,由于与外界交流很少,使得很多当地的民风民俗和传统山歌等非遗得以完好保存。对这些资源的审视、梳理和利用,既是出水寨村未来产业转型的重要一环,也是上海国资经营正在着力去投入的一项工作。
二、富饶的贫困
今年,除了继续深入在出水寨村的帮扶工作,上海国资经营发起“文化遗美”非遗走访项目,聚焦非遗的发掘传播,试图将帮扶的视野逐步扩大到整个丘北县,甚至整个滇东南乃至更大的范围。这与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高铁通车后,丘北与昆明的距离只需1小时的高铁。旅游业已成为丘北县域经济的核心支柱之一,在全国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丘北县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挖掘和转化文化资源,促进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包括充分发掘和梳理本地的非遗资源,并借助旅游的力量,推动文化资源禀赋在经济层面的释放。
中国的贫困地区多处在文化富饶与经济贫困的矛盾中,丘北也不例外。丘北县居住有汉、壮、苗、彝、瑶、白、回7个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30万人,占总人口六成以上。多元的民族结构,使当地有着丰富多彩的非遗,表现为不同的语言、习俗、服饰、舞蹈、音乐、手工艺等等。
贺志春是丘北县副县长,来自上海市虹口区的一名挂职干部。他惊叹于丘北县非遗资源的丰富性,到任两月有余,就已了解到弦子舞、水竹纸伞、羊皮鼓舞、火草纺织、瑶族蓝靛等非遗。他说,“还有太多我不知道的”,这些非遗都有着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色,也都有着很大的保护和利用的价值。
非遗的背后是当地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它们皆为丘北所独有的名片,更是不可再生的发展资源。正是看到这一点,作为上海国际集团深化国资经营功能的核心企业,上海国资经营试图开展一系列的公益行动,包括进行一系列的非遗走访、采购、展览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丘北县的非遗,进而去了解此地的自然人文之美,探索文化扶贫的可行路径。
三、非遗与文化扶贫
在2020年底之前,中国将实现全面脱贫,这是中国对全球扶贫减贫事业的庄严承诺。而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是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在中国的贫困地区,非遗和扶贫两个工作,密切地交织在一起。一个直接的命题由此而生:非遗保护和扶贫发展如何有机互动?
事实上,文化旅游产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给出答案,国人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正日渐提升,旅游也越来越成为文化价值变现的载体。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在扶贫工作中的价值凸显,反过来,扶贫对非遗保护的价值也同样有效。
基于此,上海国资经营对丘北县文化资源的发掘,正是对扶贫模式的有益探索。上海国资经营的“文化遗美”项目,首站寻访结对扶贫的出水寨村所在曰者镇的银器制作技艺,将此作为文化扶贫版图的起点,并在第二站将视野延伸至该镇北面的官寨乡,走访壮族水竹花伞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上海国资经营希望,借助这些行动梳理当地的非遗资源,触发媒体、公众对非遗文化、传承人和产品的关注与认知,扩大宣传效应;吸引相关产业人士参与进来,共同推动非遗手工艺的技术升级、设计提升;创造丘北县非遗产品与外部市场的流通机会,帮助非遗产品融入现代生活,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赋能。如此一来,既在扶贫上带动产业发展、村民增收,又能助力文化保护与传承。
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也需要传承主体转变观念。很多贫困山村的人,将自己的传统文化视为“落后”,殊不知其中隐藏着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自信”,即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了文化自信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对一个民族而言,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也正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体现。
上海国资经营的扶贫工作者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文化是美好的,是有价值的,有了这样的自信,他们才会去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通过文创、文化旅游等方式,让非遗给生活带来实际的改善。”
对于那些缺少自然资源禀赋的贫困村落来说,唯有通过非遗等资源的发掘,凸显文化差异性优势,才有可能搭上丘北文旅发展的快车,进而实现脱贫。因此,借助像上海国资经营所展开的此类非遗走访传播行动,推动当地人对自我文化的认知、认同,进而建设文化自信,则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国资经营人士表示,“我们计划先从丘北县出发,发掘这里的非遗,再慢慢辐射到整个滇东南地区等更大的范围,我们对非遗的关注和发掘,是一个长远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