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3

勇立潮头敢为先 奋力谱写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发展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围绕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和全市重大战略,坚决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将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把方向、促改革、汇人才、塑文化,充分发挥集团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以党的建设引领企业改革创新,打造国内领先、功能强大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贡献力量。
经过五年的改革转型,上海国际集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展望未来,集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主动思考谋划集团在上海新一轮改革发展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坚持稳中求进,积极主动作为,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企业发展,奋力谱写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发展新篇章,为上海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力推进集团战略转型,启动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建设

上海国际集团于2000年4月注册成立,前身是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为上海南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虹桥机场、轨道及磁浮交通、高速路网、洋山深水港等重大市政项目提供投融资和财务顾问服务。另外,还通过海外发债、国际商业贷款、发行人民币票据等方式广泛开展融资业务,累计融资40多亿美元,有力支持了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自成立以来,上海国际集团始终屹立在上海改革创新的潮头。成立初期,通过归集市属金融机构股权组建综合性投资集团,积极探索金融投资控股的综合经营模式。2009年,按照上海国资国企改革部署,上海国际集团在进一步明确为战略控制型金融投资集团后,积极打造以金融投资为主、非金融投资为辅,业务领域涵盖银行信托、证券基金、金融服务和保险、资产管理、海外业务,以及实业投资的综合性金融集团。通过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和国际化探索,着力发挥国有资本引领放大作用,集聚社会资源、金融资源,进一步助力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的重要精神,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海国际集团确立了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的功能定位,全面推进实施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管理的“双轮驱动”战略:在国有资本运营方面,认真履行“两个主体、一个通道”职能,即部分国有股权的持股主体、国有资本流动的执行主体、部分国有资本进退流转的主要通道,努力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在投资管理方面,以市属重点企业为核心,积极开展所属资产的纵向整合、横向归并与跨系统转让,并按照“管好资本、放活企业”的原则,加快从管企业、管经营向管资本转变。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集团党委的引领下,集团经营班子以动真碰硬的决心、激流勇进的魄力、壮士断腕的勇气、统筹兼顾的智慧,推动集团改革转型取得重要突破。经过大规模的资产整合重组、存量盘活以及推动核心企业上市,集团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显著增强,资产管理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集团合并报表总资产2318.05亿元,合并净资产1716.36亿元,合并资产负债率25.96%。 2017年上半年集团系统实现合并利润总额32.06亿元。此外,集团还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上缴国有资本运营专项收益15.6亿元和3.5亿元,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上海国际集团改革转型发展的成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彰显出集团在上海这一轮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向社会传递出巨大的改革正能量。
五年来,上海国际集团始终坚持创新与合规相结合,通过优化组织架构、构建决策体系,制定运营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为国有资本有序流转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在国有资本运营过程中,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确保标的企业长远发展。
一是优化集团组织架构,构建全新决策体系。围绕业务主线,形成3个前台、3个中台、3个后台的“三三三”组织架构。前台部门包括资本运营部、投资管理一部、投资管理二部;中台部门包括财务管理部、战略研究部、风险合规部;后台部门包括人力资源部、办公室、审计部。另外,由于资本运营业务涉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宜,集团专门设置国有资本运营委员会,作为集团董事会授权的国有资本运营业务决策机构,有效压缩了决策流程,提高了决策效率。相关项目运营方案审议通过后,直接上报市国资流动平台投资决策委员会。
二是制定国有资本运营制度,规范股权运作行为。围绕国有资本运营业务主线,建立《国有资本运营操作指引(试行)》等9项资本运营相关制度,并根据最新法律法规和国有资本运营实践经验,对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为国有资本稳妥有序流动提供完备管用的制度规范和配套支持。
三是创新国有资本运营手段,促进国有股权高效流转。立足平台功能,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综合采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方法,实现锦江航运、上汽集团股权高效流转。集团聚焦上海港航产业链,采用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方式,推进锦江航运与上港集团纵向整合,顺利完成国有资本运营第一单,优化了国资布局结构,提高了本市国资证券化比例,提升了市属重点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在运作上汽股权过程中,集团结合自身实际和运作标的特质,组合运用金融工具,抓准市场时机,促进股权稳妥有序流动,运作效果良好。
四是创新国资收益分配方式,支持本市重大战略项目。锦江航运项目完成后,上海国际集团将运营专项收益全部上缴市财政,并补充进入上海市级养老基金,用于社会保障;上汽股权运作完成后,根据市平台投决会要求,将部分收益投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支持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些举措都是上海国际集团在国有资本运营收益使用方式上做出的有益探索,有力提升了国资收益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次分配的贡献。

着力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全力参与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建设

“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是上海这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核心要义。2014年以来,集团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聚焦国资布局结构优化,全面推进旗下资产整合重组,通过适度剥离经营性资产,为集团从管经营向管资本转变打好基础。按照“管好资本、授权经营、放活企业”的原则,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管控体系,对投资企业管少管精管好,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一是全面推进资产整合重组,优化地方国资布局结构。上海国际集团积极推进浦发银行、上海信托纵向整合,助力浦发银行顺利完成综合金融业务布局,推动上海信托进一步做精做深业务;开展国泰君安与上海证券横向归并,壮大市属券商业务规模和综合实力,也助力上海证券实现间接上市、增强市场竞争力;将类金融和房地产企业转让给上实集团,为市属竞争类企业实现产融结合、均衡发展提供了条件;推动大众保险、安信农保的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进一步整合市属险资产业链。经过大规模的资产重组,集团累计盘活资产超过300亿元,推动上海基本形成以浦发银行、国泰君安、中国太保为龙头的金融国资布局。
另外,根据市属金融企业国资改革部署,上海国际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公开征集受让方,将所持爱建7.08%股权协议转让至均瑶集团,进一步提高爱建集团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国资与民资共赢发展,集团也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实现了国资保值增值的目标。
二是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管控体系,全面提升企业活力、竞争力。一方面,对集团所属子公司,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强化董事会独立决策权,赋予子公司更大的权力和责任,给子公司在投资领域、投资计划、决策权限上更大的空间,同时进一步加强考核,充分调动子公司作为法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对浦发银行、国泰君安、上海农商行等市属重点金融机构,按照国资管理规定履行国有股东职责,依托法人治理机制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管理,支持其不断增强资本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参与浦发银行定向增发,通过补充浦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大力支持国泰君安H股和可转债发行,助力国泰君安发展成为本土全面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商。
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五年来,上海国际集团作为地方金融国资平台,全力支持和参与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在项目起步阶段全力介入,在运营阶段灵活进退,为上海实现要素市场全覆盖、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参与发起设立上海保险交易所。由集团和所属子公司共同出资6000万元参与发起设立的上海保交所于2016年6月正式运营。作为国内目前唯一的保险交易所,上海保交所既有效填补了保险要素市场空白,也进一步吸引了国际保险、再保险主体集聚,有效增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
二是参与筹建上海票据交易所。集团出资8000万元参与筹建上海票据交易所,该所于2016年底正式开业运营,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票据交易所。上海票交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进入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全面电子交易时代,为票据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大力支持上海股交中心创新发展。集团从大股东角度,积极协调其他股东完善股交中心治理机制,支持其设立科技创新板。截至2016年底,科创板累计挂牌企业102家,融资满足率达到百分之百,不仅有效增强了区域场外交易市场的竞争力,也为上海加快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发挥国资引领放大效应,加快体制机制探索创新

产业基金具有多元投资、团队专业、市场化程度高、杠杆效果明显、激励约束机制匹配、应变决策高效等优势。实践表明,国有资本参与设立产业基金,有利于通过撬动社会资本实现国资引领放大作用,推进产融结合,促进金融资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地方重大战略。
上海国际集团先后主导了金浦、国和、赛领等产业基金的发起和募集。集团系统累计对上述产业基金一期实缴出资43.1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76.18亿元,国有资本放大效应显著。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集团在产业基金领域的投资已呈现集群效应,聚集了一批市场化、专业化团队,具备了优良的市场品牌价值。
另外,2017年以来,集团系统还牵头发起设立了上海科创中心股权投资基金、国方母基金。其中,上海科创基金作为市场化运作的市级母基金,主要聚焦全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和环保新能源等行业,投向初创期和成长期子基金或科创企业,着力构建以上海为核心、辐射周边区域的创新投资生态系统,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国方母基金将打造“平台母基金”“全市场母基金”“份额转让母基金”三大类母基金产品,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串联国有资本、产业基金群、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要素,探索形成产业基金群生态圈。
上海国际集团的改革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
五年来,集团按照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建设要求,注重政策指导和集团实际兼顾,不断健全管理制度体系,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健全管理制度体系,为实现集团战略目标提供制度支持。全面修订集团章程,制定集团投资企业管控方案和授权管控方案,新增或修订投资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内部审计、行政事务等一系列制度。修订完善后,集团现有规章制度14篇162项,其中基本管理制度23项,一般管理制度65项,其他管理制度74项。
二是优化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市场化导向,构建多层次绩效管理体系,增强广大干部员工对改革的获得感;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稳妥推进职业经理人试点,以“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为核心,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着力培育和发挥企业家精神。
三是健全内控机制,增强集团抗风险能力。围绕国有资本运营、投资管理业务主线,系统梳理修订集团内部管理流程,建立规章制度体系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制定内控机制建设方案,打造全面风险管控体系,进一步提高集团抗风险能力。
四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集团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综合财务、人力资源、公文流转、资金支付等信息系统建设,深化配套制度建设,开展条线管理,积极发挥系统协同功能,信息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上海国际集团发展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集团发展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
一是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集团党委班子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按照市委、市政府对集团在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中的作用和功能定位,立足集团实际,推进金融国资纵向整合、市场化重组,积极探索从国有金融投资集团向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转型。整合重组事关员工切身利益,需要广大员工共同支持、共同参与。集团党委做好干部员工思想工作,引导干部员工凝聚共识、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保障国资国企改革顺利推进。
二是加强领导,完善党建。集团党委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坚持党的建设与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集团改革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加强。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党的建设抓常抓细抓长。选树集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典型,引领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印发《关于集团在深化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实施办法》,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企业章程,明确党组织在集团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对集团党委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进行修订,完善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制度。把党建工作与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发挥党建对业务工作的推动保障作用,形成党的优势与公司治理优势互促互进的工作新格局,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集团改革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三是服务发展,汇聚人才。集团战略的推进和落地,对人才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集团以党管人才为原则,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各项工作,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具有丰富国有资本运营、资产管理经验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作为人才支撑和保障。近年来,集团系统共有4人入选“沪上金融家”,1人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3人入选“上海市领军金才”,4人入选“上海市青年金才”,1人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上海市青年英才”,2人入选“上海海外金才”,集团人才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高层次金融人才数量持续增加。